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政治制度史二
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s (Ⅱ) 
開課學期
106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政治學系  
授課教師
朱浤源 
課號
PS4577 
課程識別碼
302 4022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8,9(15:3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科研604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5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62PS4577_PoliInsti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課程名稱:中國政治制度史
上課時間:週二15時30分至17時20分
授課教師: 朱 浤 源 教授
研究室電話:(中央研究院): 02.2789.8263

研究室號碼:A:近代史研究所 檔案館;

諮詢時間:A: 週一、三、四、五,上班時間在中央研究院
B: 週二13至15時在臺大社科院教休室

課程介紹:
中國歷史真像一條長河,綿延流動,既長達五千年,又因地因時而異,復內容精采。因此,歷代政治制度變化萬千,要以每週兩小時,開兩學期的時數,來講授完畢,相當不容易。為此,本課程教師研發了各大時代的重點特色,使學生容易記憶。基本上這五千年可以分為「四階」,其中又分「八態」。
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其優劣。由於各有特色,且相互積累,其結構自然非常複雜,只分兩個學期講授中國之制時,就必須抓出重點,以突顯其特色。上學期討論兩大階段,下學期亦然:
上學期上看前面上古三千年兩大階段初度積累的歷史:自第一階三皇五帝小國寡民、各地自治的氏族民主,與中古時期之歐洲相似。經過第二階三代,使中華世界建構成一個與近代整個歐洲相似的大型政治區域,而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的聯盟封建(其中包含三種變化:「原型」、「公國」,到達君王專制:第二階的第三態「王國」)。到秦王政滅六國統一天下,結束了第二階。也結束了這兩「階」總共「四態」的大變化。
下學期處理最近的兩大階段,是比美國史長十倍的兩千兩百多年變化更大的制度再積累史:
接續上學期,自皇帝集權的第三階「帝國」講起。這時期有2,132年。在其內,也有三種變化:君相共治、相權分立以及獨裁專制),開創出及精緻的集體、家族、科舉、監察、奏摺、民本6要素之君主專制制度,包含了今天世人所討論的幾乎所有制度之外,另有許多創意,但是也有關鍵性瑕疵。尤其到了明清,中國大陸進入第三階的第三態獨裁專制,其功能日與消腿,至於清末而有關鍵性瑕疵,再加上西方武力與商業刺激,被迫逐步融入西式地方自治與代議制度。
第四階的「民主」與「共和」(至今只104年),主要僅在繼受來自海洋的歐美基督教文明,在文藝復興之後,所發展出來的個體、家庭、選舉、代議、政黨、民主6要素之制所影響。
在大陸,由於民國創建者孫中山主張由外內鑠為主,整個中華世界仍不適應,且各地情況不同。因此,自清末開始至今,東西兩大制度在相互衝撞,而國家外患與內鬥也均非常劇烈。故其制度曾經百年動盪。
在臺灣,以地緣而得海洋文化之先,早從1640年代開始,即受荷蘭、法國、英國、美國以及日本傳入之海洋文化與文明影響,較大陸的清國與中華民國調適較快。1945年由中華民國接收之後,臺灣曾有4年的不良調適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大陸之後,臺灣自1950年開始,在威權統治的穩定中積極融合西制。19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以後,大陸於兩岸競逐當中,原亦跟隨臺灣,在積極調適與快速發展,但是,臺灣自從全面推動幾乎全面向美國制度傾斜之後,已經展開政黨內鬥,忽視中華體系之內文官體系的優越本質,壓抑其超然地位,使治理工作產生極大瑕疵。本學期也將系統且客觀地以鑒往之法,介紹中華傳統文官體系的優越本質以及後來的失調過程,與同學深入討論。
整個而言,下學期的這兩「階」也有「四態」。為求化繁為簡,教師特別設計以主要族群的交替執政、疆域之變動與制度的再精鍊,為三大主軸,來觀察制度變化重點的新方法。
教學目標:
1.養成客觀分析政治制度的能力
2.提供秦帝國建立以來,至中華民國今日,共2,237年政治制度更格的重點知識
3.培育視野弘遠、價值中立、態度冷靜的大格局素養 

課程目標
一、開課方法:
1.用實物、以實務講史,不尚空談:教師依照時序,舉實例,或在教室,或外出參觀,來講解中國各階段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;
2.報告:同學得主動以口頭及書面兩種方法,向全班及教師報告;
3.討論:教師即席回應,並訓練同學自行主持會議以及擔任評論,相互展開討論;
二、學習要領:
1. 宏觀性:把握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,在於廣大的地方社會,與集約的中央政府之間,無止境角力(struggle)的過程,所產生的一套(因時而變的)「規矩」。
2. 對比性:以中國現代的民主共和為基點,與遠古(三皇五帝)、上古(三代)(含春秋、戰國)、古代(秦、漢、魏、晉)、中古(南北朝、隋、唐)、近古(宋、元、明)、近代(清、清末民初)政治制度相對比。
3. 主動性:同學自行選讀教授所指定之資料:
4. 討論性:自行挑選題目,並以口頭及書面報告的方式,在課堂與教授討論。
5. 參與性:同學可以主動繳交與報告,以便相互觀摩,易於掌握制度流變之主軸。

 
課程要求
期中考不考
期末考成績為評分的基礎
學期中隨時繳交書面報告(每份至少二頁) 斟酌加分
課堂發言表現
1.隨時發言(約1-3分鐘)
2.書面報告的口頭說明(約7分鐘)
3.口頭報告(約5分鐘)
斟酌加分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錢穆: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》,臺北:東大圖書,民82,9版。
朱浤源編著,《中國政治制度史》,臺北:空中大學,民91,初版。 
參考書目
參考書目:
2. John King Fairbank(費正清), China: A New History, 薛絢譯,《費正清論中國》(台北:正中,民83,初版)。(中譯本略失作者原意,請盡量看原文。)
3. 姜文奎,《中國歷代政制考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,民76,初版)。
4. 黃仁宇:《中國大歷史(China: A Macro History)》(臺北:聯經,民82,初版)。
5. 黃仁宇:《萬歷十五年(1587,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)》,臺北:食貨,民83,增訂二版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發言表現  
30% 
 
2. 
書面報告 
30% 
指定同學輪流書面與口頭報告(每份至少二頁,須參考在社科院圖書館「教師指定參考書」的架上)於期中隨時繳交,作為加分基礎。 1. 書面報告的口頭說明(約7分鐘) 2. 同學評論(約3分鐘) 3. 隨時發言  
3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7  何謂「帝國」﹖農業帝國官僚體系初建篳路藍縷的情況 
第2週
3/06  官僚體系的鞏固﹕漢初滅呂立帝運動中的文官與武官 
第3週
3/13  「母以子貴」之建構與中央政府的政務與事務機構 
第4週
3/20  三權建構﹕中國三省與西制三權分立的比較(商定繳交報告的題目)
(接著以一個月時間準備報告的參考資料與關心的問題點) 
第5週
3/27  大帝國的邊區治理﹕帝制鞏固的另一面 
第6週
4/03  春假 
第7週
4/10  隋唐法律與鞏固帝制的文官責任制度 
第8週
4/17(21)  校外教學:改訂星期六中午至下午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館之展覽 
第9週
4/24  期中不考試
(校外教學補假與繳交報告,並準備下週開始口頭報告)) 本週開始口頭報告:兩位同學練習性質的讀書心得報告。 
第10週
5/01  帝制的再強化:宋(與金)、元的相權變革與「省」制的發明;本週開始學期報告的口頭與書面報告。 
第11週
5/08  為何中華大地不像歐洲?從《馬可波羅遊記》看世界史上最大帝國: 參看講義,同學繼續報告 
第12週
5/15  比較與討論東西體制的異同(中華帝國之所謂「專制」及其特色)參考康有為官制議,並詳細討論華夏世界體系。 
第13週
5/22  科舉制度﹕高級知識份子任官選拔實相(以文天祥皇帝測問、答題試卷與教師眉批為例)同學繼續討論官制議並做專題報告。 
第14週
5/29  公文制度﹕從奏摺討論明清統治知識之形成與傳遞。同學繼續討論官制議並做專題報告。 
第15週
6/05  監察制度﹕昨天與今天的比較與討論。同學繼續討論官制議並做專題報告。 
第16週
6/12  東西世界體系﹕比較中國式封貢體制與現代主權獨立制度。同學繼續做專題報告,教師繼續討論官制議。 
第17週
6/19  總結本學期的授課內容:每位同學將自己報告內容,具有補充價值的,當場用power point 展示;
兼論:是否必要從文官專制向議會主治過渡?